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4-09-02 投稿时间: 点击量: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大原则。这充分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遵循和价值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的鲜明宣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力量。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旗帜鲜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明确改革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办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都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举。我们党推进的各项改革都是顺应了人民的期盼。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自觉地把人民新要求与党的主张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推进改革。

明确改革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决定性因素,制度则是重要保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我们党审视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推动各项制度安排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比如,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人“腰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等。

明确改革成效由人民检验。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这是改革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也必须以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评判标准。人民群众赞成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坚持和推动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防范和纠正什么。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境界,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开展覆盖贯通各层级的改革督察工作,并把督察成效作为重要方面,强调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既在于改革成色,也在于民生暖色。改革顺民心、强信心,也必将凝聚民心、赢得民心。

二、深刻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继续把改革的篇章写下去,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把改革的篇章写得更好,最终就要落实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动力源泉、坚实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坚持性质宗旨、践行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的。我们党一路走来,正是由于站稳了人民立场,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才找到了唤醒人民、团结人民、组织人民的正确方法,汇聚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合力,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由此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为鲜明的价值取向、科学的实现路径与辉煌的历史成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制胜之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指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由一个超大型政党领导超大型人口的国家开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上坚决摒弃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现代化观,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出现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不仅会面临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而出现的难题,更要面对外部环境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的重重阻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超过以往。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才能拥有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才能不走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才能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有机统一,改革为了人民才有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各个领域改革的全面推进,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走出的每一个脚步、取得的每一点突破,无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无不推动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出一些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举措,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新成效,就要更加重心下移、深入群众,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决定》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势必将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力量源泉。《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贯彻好落实好,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共同奋斗,让群众获得改革成果,让改革的人民性、普惠性更加突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成功。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主体力量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力量,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紧紧把握“一切依靠人民”才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人民的首创精神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能,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发展的主要标准,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需要,充分调动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践表明,对改革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使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深入了解人民群众需求,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了解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切实解决现存突出问题,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战略部署。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本质要求,使全体人民都能从现代化发展中受益。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通过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机制确保“蛋糕”切好分好,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前进。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