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作者: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10-15 投稿时间: 点击量: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这些成就的取得,取决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正确历史导向不动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现在的关键一招还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篇章极重要,特别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纲领性阐述,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充分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重大实践成果表现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制度成果体现在我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更加完善,特别是把党的领导制度确立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熟定型;理论成果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含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比如,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调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强调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调改革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强调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强调改革必须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我们更要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充分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我们迎接新的挑战树立了必胜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调整为“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由“可能”转为“不断”,一词之差,凸显外部形势之复杂严峻。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GDP是6.08万亿美元,日本是5.7万亿美元;2024年,中国GDP约为18.94万亿美元,而日本约为4.1万亿美元,我们是日本的四倍多。强大而厚重的物质基础为我们增强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地缘政治矛盾冲突加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新世情”;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新国情”,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凸显,这些都无不得益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蹄疾步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并作出系统阐述,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恩格斯也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不是教义,而是运动,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而不是教义中、在活泼运动中而不是静止僵化中坚持守正创新,我们才能做到“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应运而生。初步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为我们指明了在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之际,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路径是什么。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彰显了守正与创新的和谐。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稿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

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必然是全方位的。我们的改革不仅要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也必然全面涵盖了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力求形成整体效能,既不能“单打一”,也不能顾此失彼。

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讲求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他指出:“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准确落实到位。”

正确的思想方法具体到伟大的改革实践中,表现为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首要的是凸显法治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驾护航作用。要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倒逼法治的完善,凡是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切法治理念、框架、条文都要毫不犹豫地予以破除;凡是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法治思想、法治基础设施都要毫不犹豫地予以强化。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拓展法治作用空间,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建设破除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顽瘴痼疾,特别是思想障碍和利益藩篱,实现改革开放成就的全民共享;以制度建设树立全社会生机勃勃、创新喷涌的机制保障,在全社会达成以创新创造为导向的重大改革基础性共识。重视顶层设计,特别是要强调基层创新基础上的顶层设计。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留下制度真空,让人无所适从,造成无序和混乱。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当前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之挑战,WTO名存实亡。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更要高举开放的大旗,为经济全球化做出中国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当此之时,我们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全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扬民主,顺应社会期盼,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具体落实,需要以强政府提供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需要以良好法治环境与合理税负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需要以公正的价值伦理实现和谐社会。

【作者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