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深入推进校地政企合作 以创新链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文轩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法制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12 投稿时间:2025-03-12 点击量:26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深化产教融合,我校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以创新链为核心纽带,深化校地政企协同创新。通过党建联建、校企调研、人才对接等形式,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生态,聚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在船舶工业、蚕桑科技、产教融合等领域孵化重大科技成果,为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校联动谋全局,产教协同促振兴

党建链赋能产业链。2024年12月,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党组织联建共建仪式在学校举行,赋能党建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发展,落实全省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工作部署,建立“产业需求—学科能力”动态匹配机制,聚焦船舶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世界级先进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强化与中国船舶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及地方创新主体的合作,构建“红色合伙人”关系,通过党建引领,开展组织生活“联过”培育政治共同体、活动阵地“联建”打造实践大平台、思想工作“联做”凝聚价值同心圆,以党建引领产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党建工作与船舶海工产业发展“双螺旋”上升。

推动行业区域协同联动。2024年12月,学校赴镇江高新区、张家港市等地调研,与地方政府共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路径,深入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团山睿谷创新综合体等地现场考察,围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目标,超前谋划,一体推进原创式创新、集成式创新,推进校地共进共赢。2025年初,赴招商局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第708研究所、上海外高桥造船等企业调研,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机制,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创新体系,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更多前沿新兴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推动船舶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深海采矿等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助力船舶行业转型升级。

跨域联动深化战略布局。2025年2月,学校与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会晤,坚持校地协同、产业融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的目标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内涵建设。3月,江苏省盐业集团来校调研,在盐化工、智能制造、盐穴开发利用、人才培养等领域与我校开展务实合作,校企联合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4年年底,学校代表出席2024中国国际特殊钢新材料高峰论坛并作主旨报告深入探讨特殊钢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学校联合主办第九届清洁能源国际学术会议,与乐卓博大学共庆合作办学20周年,全球合作网络持续拓展。

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基因。学校成功举办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4年工作年会暨中国蚕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高质量推进蚕桑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践行“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理念,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小院”获省级认定,专家团队“组团式”服务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12月,盐城益林镇代表团到访洽谈政产学研合作,聚焦农业现代化与特色产业升级,共同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快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带动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校企携手攻难关,协同创新立标杆

海洋装备领域抢占高地。2025年2月,学校与江苏省港口集团合作支持“水运江苏”行动,在船舶智能提升、水运低碳转型、港口高标准服务等领域提供智库及科研支持。2024年12月,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实地考察,并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逐梦”海洋科技创新,共同推动国产化替代和高端装备自主可控,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更坚实的科技人才保障。2025年1月,中国船舶集团海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接连到访学校,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合作。2025年1月,学校牵头制定两项国家标准,填补国内空白,为船舶、港口、航运、能源、电网、制造、检验、安全等多个行业部门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韧性,以标准化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

2024年学校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2000万元,科技副总项目获批数蝉联全省第一,产学研合作案例入选省级示范项目,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向我校发来感谢信,荣获2024年镇江市高质量发展综合奖,彰显服务区域发展实效。2024年12月,国家国防科工局十司领导来校调研,充分肯定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的成绩。

从技术攻坚到标准制定,从乡村振兴到国际舞台,江苏科技大学以校地政企合作为纽带,书写了服务国家战略的“江科大答卷”。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部署,持续优化“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机制,集聚政产学研各界资源,坚持共谋发展、共商决策、共解难题,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为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贡献更多江科大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